人死后,请歌师打鼓,名为“坐丧”,又叫“闹夜”、“打夜锣鼓”。它与做道场、法事不同,灵堂不挂菩萨像,只设歌坛,供亡者灵位。 整“祝米酒”的风俗在恩施盛为流行。婴儿出生后,婴儿的爸爸须带礼品(糕点、酒、食物)去外婆家接外公、外婆的亲属前来赴宴。 摸秋,是恩施这里过中秋特有的习俗。传说元朝为了强化他的统治,给恩施地区一带五户人家派一名官兵监督,也就是五户人家供养一位官兵。 过年,对土家族、苗族人来说,是最盛大的节日。他们比汉族人提前一天过年,所以叫做“过赶年”。 1949年以前,恩施乡村的“还坛神”活动非常广泛,三岔乡、七里乡等还有老一辈的比较齐全的“还堂神”班子在方圆几十里地的范围活动。 “谁家开路添新鬼,一夜丧歌到天明”(清代彭秋潭《竹枝词》)。土家“撒叶儿嗬”,汉族称“跳丧”,又叫“打丧鼓”。 恩施土家人每年六月初六这天,家家户户把家中的衣服、被子、书画等物搬到太阳底下暴晒,借用阳光杀死蛀虫及细菌,同时达到防霉、防蛀的作用。 向王是鄂西土家族的远祖。传说他生于武落钟离山赤穴,农历六月初六这天在清江河遇难。为了纪念他,人们在清江两岸修建了向王庙,现有40多座。 |
|